很乐意看这笑星“跌下神坛”
01
“挨了一记重锤后
开始自己扇自己”
这种痛苦的产生,不是一个人所处的位置,而是他与理想的自己之间的差距。
02
好学生人格
House被淘汰的那期播出时,我还年轻,几乎没有挫败过。
一毕业就一直业绩第一,从杭州一路杀到北京,进大厂,带项目,自觉顺风顺水,春风得意。
看节目时更是指点江山,谁谁谁段子好笑谁,谁不好笑。
结果发现最好笑的是我自己。没到年底,公司宣布项目解散,全员走人。
兜兜转转,最后还是新媒体收留了我。结果刚入职就发现,身边牛人辈出,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给我一顿吊打。
好像挨了一记重锤,突然间,你就成了所有工作都有待检验的配角,成了吭哧吭哧也赶不上同事步伐的新人。
再看House一个人大晚上在镜头里晃荡,顿觉代入感满满,各种失意不一而足。
而我的同事们则告诉我,早在大学甚至中学,她们就已经经历了这种幻灭。
省重点的高中里,好学生一抓一大把,任你考了多少年的第一,在那里直接给你干到倒数第七。
北大清华里,更是“遍地是状元,你算哪根葱”。
每个年轻人总会经历一次“社会毒打”,自尊心被击得粉碎,失落迟早到来。
曾因一篇《县城再无清华北大》走红的清华学霸白如冰也不例外,他曾讲过自己从老家农村,一路考到一线城市。
作为一个外地考生,一度自信满满,觉得自己是一张张卷子做出来的,什么样的竞争没见识过,在新环境中也一定是强者。
“你们有啥了不起啊,信不信来陕西我分分钟考死你啊。呵呵,老子来清华了,你们就等着给我们垫底吧。”
结果呢,到了清华他才发现,别人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“草包”,反而比较容易受到打击的是小县城学霸……
“不是说我们真的低人一等,而是我们太容易把考第一当成唯一的爱好。”
“但名牌大学强手如林,第一名迅速离自己远去,你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阅历都差一大截。”
然后到头来,追求卓越、竞争本能、不甘人后……这些曾经收益于它的好学生人格,反而成为了年轻人痛苦的症结。
千禧一代的青春期,被用于准备高考、保持奋斗追赶的姿态。
所有人轰隆隆向前,竞争成为了我们的惯性;
赢得某个更高层的人给予的认可,成为了我们的目标。
真正禁锢我们的,正是这种“我曾经很优秀”的念头。
更糟糕的是,一旦做不到第一,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
还有的人,甚至会一不做二不休,干脆直接选择“逃跑”。
House的女朋友说,他在这次淘汰前,满脑子想的都是脱口秀。
吃饭、走路、遛个狗,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编段子。
然而这次失败后,他干脆彻底躺平,啥也不想。
这种思维早在House上学时就冒出过苗头,他跟笑果的领导程璐聊起自己以前,成绩永远要嘛第一,要嘛就是最后。
“只要我不参赛,我就永远不会失败。”
03
人生不是“过把瘾就死”
一条小鱼从河流流进大海,没成想海里到处都是更大的鲸鱼。
感到被伤害,选择退回自己的世界,是自我保护的本能。
House原本是一名银行柜员,因为第一场表现太好,于是辞职后全职转型脱口秀演员。
想的是小宇宙爆发变身爆裂鼓手,结果一上场“发现远没达到预期,于是自暴自弃、自怜自艾”。
“进则直冲第一,退则回家种地。”
这种“蔫儿了”后做出的两级选择很普遍,白如冰考入清华后就发现,身边很多人因为没完成从“英雄”到“凡人”的心态转变而堕落。
“对于经历落差的人来说,他们最大的功课,不是相信自己的杰出,而是接受自己在一个优秀的环境中普通。”
这听起来轻巧,实则也很难。
因为它意味着你不能“过把瘾就死”,而要被否定过多次,并不断和心里那个“自我否定”的声音战斗。
像House这样的“失意者”很多,GQ曾经报道过一整个“失意者联盟”,他们是曾经被认为可能成为巨星的人,比如选秀冠军、一线女演员、顶级男团……
但巨星没成,还迅速过气,成为“糊咖”。
比如“30+髋部女演员”刘美含,很多人对她印象最深的还停留在《快乐女声》和《巴啦啦小魔仙》里的严莉莉。
童星即出道,但她好像被套上了一个魔咒:
“不管多卖命,干啥啥不行”。
为了争取电影里一个洗头妹的角色,她跑了十多家破旧的洗头店,混进洗头妹的生活,但还是落选;
组建女子偶像组合,每天训练16个小时,最后还是解散;
甚至就连考研,都撞上了竞争压力最大、分数线飞升的一年。
最down的时候,她把自己关在家里,哭了整整六个小时。
就好像不管怎么努力,最终都只是白费功夫。
然后一晃十几年过去,什么成果也没留下,只是在变老:
“你看我十二年前,多漂亮啊。”
这种时候,你真的很难对自己感到满意,一不小心还会走向全盘自我否定。
刘美含对自己过往的“失败”,几乎无一不抱以自嘲。
她不希望把《巴啦啦小魔仙》当作代表作,“那是我十几年前的作品,而且当初被批雷剧”。
也不喜欢自己十年前写的歌,编导邀请她唱,她刚开口没两句就忍不住停下,开始自我否定:
“哇,好多年没唱了,我唱这首真的太难听了。”
在她唱完歌的时候,屏幕里出现了一排留言,“刘美含好厉害啊”。
她一脸不屑,“啊,是你留的吧”——
她下意识地以为都是编导的安慰。
然而更多的留言一条条刷下来后,却惊讶地发现:
尽管她们的女团早在2013年解散。
但直到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,10年来,每一年,这首歌底下都还不断在涌入新的评论。
好多人真心实意地诉说着对她的喜欢,“我还把这首歌抄到了本子上”。
她没崩住,眼泪彻底破防。
在漫长的“我行不行”的摇摆中,在没有人给自己打气而自我否定的日子里,在永远成不了主角的幻想破灭后——
刘美含发现,原来那些自己眼中“丢脸的”、“可笑的”、“不那么耀眼的”过往,也藏着珍贵的碎片,并终会在某个时间得到回馈。
那一刻,她终于放过、并肯定了曾经付出努力的自己。
人年轻的时都想着要一鸣惊人,不仅要成为优秀,还要成为第一。
但在之后的日子里,如果真要把工作当成终身职业,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,第一个要面对的——
就是不断失误、失败、失意的自己。
不再盲目相信第一的神话还会延续,而是去受苦、去落地、去创作每一次有意义的失败,因为它远胜空洞的成功。
“你无法游向新的地平线,直到你有勇气告别海岸。”
·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·